何为人才?是以利衡之还是以名衡之?都在说天生我材必有用,但为何有很多人还是不解,大多数的努力奋斗都是为了那碎银几两,不能说梦想平庸或枯燥,因为很多人都是如此,世人攘攘皆为利来。 夏立出生于1971年。少年时期的夏立活泼顽皮,对新奇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,经常将玩具拆开重组,动手能力很强。一些破旧的、结构较简单的电子设备往往经过了他的手之后,会变得焕然一新。同时他还可以将一些半成品材料变得完整实用、功能多样,慢慢地,他成长为邻居和同学们眼中的“能工巧手”。 “天马行空”的顽强毅力 有“观天神眼”之称的射电望远镜,在制作过程中,一毫米被分成一百份,每一份被称作“1丝”,而夏立及其团队就是这样一位在“丝”的维度上工作的人。被称为亚洲第一的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,是国家科技实力的完美呈现,也是国人的骄傲。射电望远镜天线的核心部件方位俯仰控制装置的齿轮间隙要达到0.004毫米,才能实现灵敏度高、指向性好等性能。 上海射电望远镜不仅在我国探月工程中接收信号、发送指令,还要“凝望”深空,被称为是“天马望远镜”。如何实现“天马行空”,实现完美装配,确保精准探测?关键在于安装钢码盘。只为攻克钢码盘输出精度小于0.002毫米这一难关,夏立用了整整三天。而夏立需面对的难题远不止一个,钢码盘所要安装的托盘平面度为千分之几毫米,而按当时的技术水平,精度等级相差10倍。 精益求精的钳工能手 在现代化的工厂中,许多精密制造都实现了自动化,但是夏立认为,钳工工种仍然存在的意义,就是在特殊条件下、特殊结构中所需的超高精度装配,依靠机械是无法完成的,夏立实现“天马行空”便是证明。工业化时代,外人认为所有的机械装配都是有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完成的,其实不尽然。 夏立及其团队装配的天线范围极广,不仅有“嫦娥”“北斗”等国家重大工程,还有潜艇、航母等军方措施等,每一次“私人定制”都责任重大。夏立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,也常常思考自己的价值,在团队建设中,他创造出“1+1>2”的价值。 如今的夏立已带领团队,早已组建了工作室,专攻小型精密天线加工制造。他认真完成每一次"私人订制",不仅创造了"中国精度"的口碑,而且为中国精湛技艺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加足了底气。如今的中国正向高质量发展,正需要像夏立这样优秀的“大国工匠”,也正是像这样的人存在,我们才更有幸福感吧! 夏立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有很多,也可能越来越多。希望他的职业生涯一帆风顺,走得更远,创造下一个奇迹,为我们留下更多经典!
看似平凡的职业,却铺垫了嫦娥奔月之路,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奇迹,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,“钳工”夏立同我们想象中那般平凡,但他却能够创造世界奇迹。他擦亮了中华“翔龙”之目,用“天马”眺望远方,一个个挑战亦是他的幸福之源!他是如何用“中国精度”丈量出一个个奇迹的呢?
卓越专注的敬业精神
机缘巧合下,夏立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领域。不到17岁,意气风发的夏立就进入54所,做了一名学徒钳工。二十多年来,夏立一直待在钳工操作台上,用扳手、电钻等工具日复一日、兢兢业业,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。他的追求始终如一:凡是经手的物件,务必达到军工品质。他执着专注的工作作风也感染着每位同事们。
作为一名钳工,只需按照设计师的图纸将设备精确装配,就可以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了。但夏立并不这样认为,“欲戴王冠,必承其重”,他作为技术带头人,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,因此,他才会经常出现在新产品的预研定型分析会议上,为产品研发出言献策。他制造产品的标准永远都是合格率100%,精益求精,突破自己,做到最好。
看似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落到了夏立身上,他作为54所承揽卫星天线制造的技能带头人,责任重大。夏立从入行始至今,有了近30年的钳工工作实践,参与过许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卫星天线的预研、装配。当他下定决心做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,开始为了完成目标每日在机器研磨,反复试验。
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,夏立做出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:用手磨。他用两个千分之一表一点点测量托盘表面,通过比较所有数据,用了三天时间将天平的高低差摸到了0.002毫米。此外,安装钢码盘,齿轮间隙要有0.004毫米,望远镜才能实现精准探测。夏立说,完成这项工作必须“心静”。屏住呼吸,手劲适中,还需反复测算零件的移动变形量,找到规律,夏立就是这样反复尝试最终成功实现了“天马行空”。
夏利认为,生产组装车间所拿到的设计图纸在实际生产中、加工中会遇到诸多问题,这是机器人无法解决的。因此,像夏立这样的工人师傅们是图纸落实过程中问题的拦路虎。凭借着多年积淀的手感,去控制个别部件旋转的频率、速度,是夏立这样的师傅们必须做到的,他们精益求精,心、手共鸣才会使零件装配实现“天作之合”。
结语